找到相关内容99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文化与宗教发展趋势

    了的道。它们既同一,又有差别。应该说,在所有的自然义理学中,它是一个最自然化的理论体系。由着德的牵引,依着道的意志而存在,乃是人类真实的生存。简单说,只要按自然的方式去行为,所谓“自然而然”,那么世界...

    江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3356598.html
  • 百丈禅要

    检验,问“适来见什么道理便恁么”?这僧见处真实,不劳牵引,当即答道“适来肚饥,闻鼓声归,吃饭。”这般答话,却无些子走作,引得百丈老汉忍俊不禁,不期然的竟陪笑了。我等今日参看这则公案,当于这僧大笑处和...,免得藤子上树。这岂是和什么“树倒藤枯句归何处”的梦呓有相似处。  长庆这则室中问话一出,当时却有不少的参学僧不辞辛苦,到大沩山见长庆答话。这些人被瞎人眼目的“树倒藤枯句归何处”所牵引,长庆总是呵呵...

    乃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256726.html
  • 试论“万法唯心”

    是人类的一切活动,都是以心作主宰,被心牵引,受心支配的。我们常把心看作一位领导、一位国王、所以,心又有“心君”、“心王”之美称。------若人以染污、嗔恚心说话、身行,则苦就跟着其人,如车跟随挽车牛...

    释慧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2257240.html
  •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方法

    杂芜的外界讯息,并不会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或重视。  一般人平常的心念非常散乱,感官被外界的诸多境相所牵引,导致心意散动浮躁,这对于需要专心才能有成果的学习活动是不理想的;再者,人的情绪若常常易受外界的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1057472.html
  • 永明延寿大师至圆、至顿、殊胜、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

    无净土,如前面所说“若人唯修于止,则心沉没”,易被妄境界所牵引,所以说“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”。相反,念阿弥陀佛,感阿弥陀佛加被,“何愁不开悟”。]  在《禅净双修,乃是汉传佛教二千年来教理发展的...

    净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0757873.html
  • 中国的名胜古迹(3)

    宜芸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的居处。生活区内还有一座德和园大戏楼,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,与故宫的畅音阁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合称三大戏台。戏楼顶棚上有绞车牵引,戏台底下有一口深井和五个水池,可以表演升仙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21958018.html
  •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

    有出期,继续的苦!因此佛教导我们,这唯一的道路。只要努力学习正确的方法,看清楚我们的心,把心牵引到正道上,循著此路,法随法行,必定可以永远的离苦得乐。  从《杂阿含经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摄事分中,所显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1558189.html
  • 辩中边论

    。二牵引因。谓行。三将导因。谓识。四摄受因。谓名色六处。五受用因。谓触受。六引起因。谓爱取有。七厌怖因。谓生老死。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。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。一有相。二无相。三自相。四...

    世亲菩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158292.html
  •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之根本精神——“无我相”

    也。盖意必常在事前,固我常在事后,至于我又生意,则物欲牵引,循环不穷矣”。朱熹的话,无非是在说明如何才能“无我”,同《金刚经》所讲的破除“我执”实际是理无二致,所谓私意也好,执滞也好,都是“我”一念...

    张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458356.html
  •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(1)

    ,改我们的习气,因为我们被我们的习气所牵引。  由于我们个人的环境不同,所以所受的熏染,我们个人会有不同的习气。当我们的习气由于熏染而长大之后,那么他就会影响我们的智慧,所以要改变我们的习气是很重要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11258573.html